我们的地址

时间:2020-12-29 阅读量:551
2020.12.25日,UMT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班在清华科技园本部如期开课,本期第一天的主讲教授是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石泽杰,石教授的《逆势增长的商业模式》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增量市场到了存量市场,生产的产品为什么不好卖? 企业的利润为什么越来越低? 市场空间为什么越来越小? 阻碍企业发展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逆势之下如何实现企业增长?
石教授认为,中国企业发展先后经历了产品销售时代、营销广告时代、工具效率时代,而近十年来,中国的企业开启了商业模式思维新时代,竞争充分、需求过剩,仅凭技术创新很难使企业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企业不仅要具备商业模式创新思维,还要善于将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真正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最大的问题很多,比如战略失位:企业缺乏发展方向,不知道该去哪里;营销失灵:市场竞争如履薄冰,传统的营销策略不再有效;产品失宠:消费者距离我们的企业渐行渐远,变得越来越不忠诚;发展失速:随着市场的饱和,企业的发展逐渐触碰到了成长的边界,不知道该去向何方。
而这些问题中,最典型的就是商业模式和战略问题,中国的中小企业过去的成长过于粗放。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之竞争的加剧,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促使企业向前发展了,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里。企业的界限已被打破,企业的发展再也无法遵循以前的传统规则,各种新型企业组织的涌现打破了过去的传统的战略定律,企业必须寻找更高效的增长方式应对当前快速的市场变化。
企业创新的核心就是两个,一个是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精准需求,二是根据客户未被满足的精准需求创造客户价值,使客户价值增值。
这两个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没有对企业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就不能深度的为企业客户创造价值。当前竞争过剩,产品和技术已不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精准找到客户未被满足的精准需求、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最优价值才能让企业更有竞争力。
企业的创新源自需求,创新是解决需求、创造客户价值的问题!美国著名营销学专家詹姆斯·钱皮教授说过:创新不一定要依赖高深的技术,创新就是看消费者对什么抱怨、对什么挑剔、对什么不满意,而你的公司又能用什么创造性的办法来解决它。
老板视野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
战略布局决定了企业规模的大小;
商业逻辑决定了企业利润的高低。
没有传统的行业和市场,只有传统的模式和思维,一味地依赖过去的经验不可能在新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完成模式创新,才能实现多元盈利。课程中,石教授通过大量的实操案例剖析,着重为同学们讲解了逆势增长的新战略。
低成本裂变的商业模式——营销在线化、数据化,打造企业自有流量池。过去,是100个目标客户来消费你的产品;今天,是100个目标客户消费你的产品100次,还能再带来1000个目标客户,社交电商的目标是自动、快速裂变!
突破需求边界的商业模式——延展用户需求,找到更大市场空间。客户需求分为显性需求、隐形需求、延展需求,显性需求因其显而易见,已经被满足了,而我们要做的是挖掘客户的隐形需求和延展需求。顾客的真实需求不是一件产品,而是产品背后能够实现的功能,突破需求边界即把原来忽视的最重要的需求挖掘出来。
突破用户边界的商业模式——找到另一个客户群,赢利立马翻倍。重新定义目标客户,把那些可以为客户价值增值的资源整合在一个新的产业价值链里,可以使原来看起来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成为现实。
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利益整合、价值整合,创造全新价值点。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资源整合的高手,任何资源整合成功的前提是有一个创新的商业逻辑。
平台型商业模式—— 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平台型企业解决的是行业痛点,它的估值是传统企业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内部裂变的商业模式——内部创业,从雇佣制变为合伙制,打造企业内驱力。互联网时代,每一位员工都是主角,培养具有经营意识的人才,以达到培养内部企业家的目的。
没有永恒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生存,必须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平庸的企业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囿于战术而疲于应付;优秀的企业会掌握方法,寻找成功的路径;而卓越的企业则会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主动把握了发展机遇。
26-27日,清华大学博士后张玉杰教授通过《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的课程,为各位企业家同学深入分析和解读未来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张玉杰教授首先从近代现代中国发展历程、从中国积累的发展能力、从世界格局中国发展方位、从可预期世界发展走势等四个方面,阐述了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具体依据与判断逻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结合中国市场消费吸收能力,工农业生产能力,进出口贸易能力,国际资本运作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进行分析,我国是世界最大单一整体国家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工农业生产国,世界最大对外贸易国,世界最活跃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国,将长期保持增长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发展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张教授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个方面具体要求等三个维度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内容,指出要积极把握战略机遇期,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所作为;要有战略定力,稳中求进,稳中有进、稳中快进;要排除各种干扰,按既定方略推进,坚守底线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疫情影响了国际秩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打击最大
美国、欧盟、中日韩、金砖国家、20国集团国家,遭受疫情最为严重,而这些国家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主要引擎,疫情致使其突然熄火,致使世界经济运行突然停车,若想在疫情后再次恢复发展,需要时间升温。
二是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是以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厂商追求生产要素效率极大化,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引导,全球范围的国际贸易增长和跨国公司出现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表现。然而,疫情造成生产要素物理隔离,无法发挥全球配置的效率要求,经济大国为了维持本国产业链今后时期能得以有效运行,出于维护产业安全的考量,不得不重新进行战略调整为“经济区域化”,而非是“经济全球化”,从而引发全球产业布局调整。
课程中,张玉杰教授以丰富的理论功底、生动活泼的语言,围绕着十九大以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走向、经济时局,在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商机,全面解读了当前经济形势与创新发展走向。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灵活运用了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不仅从创新、环保、开放、共赢等角度,讲解了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紧扣时势,讲解透彻,对广大企业家同学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Copyright 2019-2020 北京青松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03750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7721